曾国藩与捻军决战周家口

Connor HTX交易所 2025-07-22 4 0

周家口鼎盛时期是漕运重镇,往来商贾不绝,商馆林立,行商坐贾不计其数,由于经济富庶招来捻军三次攻占周家口。

咸丰三年(1853年)捻军200人由高塘至周家口禹王宫,被清军截击于李埠口高山顶,捻军大败而退。咸丰四年三月,捻军又要进攻周家口,巡抚英桂急忙由颖州拔营赶往周家口阻击捻军,亲自坐镇指挥镇压捻军,捻军不敌,仓惶西遁。

曾国藩与捻军决战周家口

咸丰七年(1857年)九月十八月,捻军至戴家集,守城清军出城迎击,在王集被捻军击溃,邑令保淳与千总等人被杀。十月捻军顺势攻占周家口。

咸丰八年(1858年)十月,捻军再次由亳州围攻周家口,当时周家口由练勇300多人,凭城殊死抵抗,坚守数日,在城内内应帮助下攻下周家口,并进行烧杀劫掠。杀死通判王可思,劫掠后遁去。

捻军陈太安、萧况、王三辫子丶管绍堂、梁道荣等五大股作五色旗,与皖捻张洛行部联络,拟于十一月九日同至周家口合股,在南召县曹集被清军截击,漕运总督袁甲三令傅振邦、袁保恒率马队驰援,10月27日,捻军趁周家口兵力空虚又攻占周家口。

曾国藩与捻军决战周家口

咸丰九年(1859年)三月三日,捻军攻克王集,九月二十九日攻克沙河北陈滩寨,杀死练总陈彦臣。10月,捻军首领张太林、侯四淮、李太清率众数万在周家口被清军痛击后,沿贾鲁河西岸向东北而去。

展开全文

同冶元年(1862年)3月20日僧格林沁骑兵把张宗禹部骑兵打散,战败后张宗禹部分成数股,分别进攻太康、尉氏,又在陈州合兵一处攻沈丘,攻打沈丘最为惨烈,由于沈丘民风剽悍,上下一心,捻军攻打六天六夜愣是未攻下,24日从沈丘撤兵,27日攻项城,29日攻周家口,同时分兵攻商水。

由于僧格林沁战死,清廷于同冶四年(1865年)6月14日启用曾国藩镇压捻军。曾国藩吸取僧格沁战败的经验,认为捻军以马队为主,流动性大,清军防不胜防。针对捻军这个作战特点,制定了一个详细的作战方案,即先在江苏徐州、山东济宁、安徽临淮、河南周家口驻扎重兵,四点相连,限制捻军活动范围。然后另训练大批马军与步兵,作为游击部队,专业跟踪捻军负责围剿。如果与捻军相遇,四处重兵夹击合围。这样清军各司其责,负责包围的要严守,负责游击的要全力追剿。四镇多存粮械,各驻大军。一处吃紧,他处支援。四镇之中周家口最为重要,设为指挥中心,由曾国藩亲自坐镇指挥。当时曾国藩的办公指挥机构设在周家口沙颖河北岸江南会馆内。

曾国藩与捻军决战周家口

曾国藩奏请李鸿章以江苏总督出驻徐州,与山东巡主持东路防务,曾国荃以湖北巡抚身份驻兵襄阳,会同河南巡抚共同主持西路防务。曾国藩驻周家口统一协调调度。

10月1日,刚驻防周家口的淮军悍将刘铭传、蒋希夷,组织所属部队与捻军赖文光、任柱等在沈丘展开阻击战,曾国藩吸取了僧格林沁的疲劳追击战术而改用以逸待劳,刘铭传部大败捻军。捻军向西南逃跑,清军尾追,捻军乘夜越过周家口防线,渡沙向北进入太康,11月9日捻军在宁陵,被等候多时的归德提督周盛波痛打,11月12日捻军首领赖文光、任柱等与张宗禹会合于扶沟。驻扎在周家口的清军提督刘铭传得到情报,乘夜袭击扶沟捻军,捻军突然遭袭大败。

曾国藩与捻军决战周家口

大败后的捻军张宗禹部经襄城、舞阳转入湖北。赖文光部经临颖、郾城兜兜转转也转入湖北。至此,曾国藩精心畴划的所谓“以静制动”完全破产。

曾国藩与捻军决战周家口

同冶五年(1866年)初夏,曾国藩在周家囗行辕(江南会馆)内与河南巡抚李鹤年商议剿捻新方略。最终商议并制定“聚兵防河”方略:曾国藩所统领各路客军负责防守槐店——周家口——朱仙镇的沙河和贾鲁河防线。河南巡抚李鹤年所统各支豫军负责防守朱仙镇——开封至黄河南岸防线。将捻军限制在狭窄地域内,另调湘、淮精锐紧紧咬住决战并围剿歼灭。这一战略布署被捻军赖文光、张宗禹识破。于八月十三日突围而去。

曾国藩与捻军决战周家口

曾国藩制定的河防战略,企图将捻军压缩到豫西南贫瘠之地,这一策略遭到河南官绅一致反对,这将给河南带来更大的破坏,在曾国藩离开周家口行辕去徐州大本营的路上,捻军穿过河防防线。

1868年捻军在山东被困在黄河-运河、徒骇河之间狭长地带,因势单力孤,全军覆没。此时曾国藩在周家口沙颖河北岸江南会馆内如释重负。

注:本文编写参考周口相关文献资料

评论